《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九十四条
公务员违反有关规定从事营利活动,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一)经商办企业的;
(三)买卖股票或者进行其他证券投资的;
(四)从事有偿中介活动的;
(五)在国(境)外注册公司或者投资入股的;
(六)有其他违反有关规定从事营利活动的。
利用参与企业重组改制、定向增发、兼并投资、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决策、审批过程中掌握的信息买卖股票,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通过购买信托产品、基金等方式非正常获利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理。
违反有关规定在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单位中兼职,或者经批准兼职但获取薪酬、奖金、津贴等额外利益的,依照第一款规定处理。
【精 读】
本条是关于违规从事营利活动,利用决策、审批过程中掌握的未公开信息买卖股票,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通过购买信托产品、基金等方式非正常获利,违规兼职、兼职取酬行为及其适用的处分种类和幅度的规定。
本条例是在2015年《条例》第八十八条基础上进行的修订,此次修订增加规定了目前的第二款。
本条分三款。
第一款规定的是违反规定从事营利活动的行为,具体分为六项。
针对的是依照规定不允许个人从事营利活动的具有特定身份的党员,不同身份党员限制不同。
比如,公务员中的党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规定一律不允许经商办企业,但是国有企业中的领导人员,则不得违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的相关具体规定。
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是违反有关规定经商办企业的行为。
所谓“经商办企业”,主要是指经营商业、兴办企业,其形式主要有:个人独资经商办企业,与他人合资、合股、合作、合伙经商办企业,私自以承包、租赁、受聘等方式经商办企业等。经商办企业的主观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或者利润,而不论经商办企业的客观结果是否盈利。
关于经商办企业、中央发布了一系列规定:198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制止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1988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县以上当和国家机关退(离)休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若干规定》、1992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兴办经济实体和党政机关从事经营活动问题的通知》等。
第一款第(二)项规定的是违反有关规定拥有上市公司(企业)的股份或者证券的行为。拥有非上市公司(企业)的股份或者证券,一般来说,本质上属于经商办企业。
第一款第(三)项规定的是违反有关规定买卖股票或者进行其他证券投资的行为。
关于买卖股票问题,200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个人证券投资行为若干规定》。
该规定第三条规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个人可以买卖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在买卖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时,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禁下列行为:(一)利用职权、职务上的影响或者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索取或者强行买卖股票、索取或者倒卖认股权证。
(二)利用内幕信息直接或者间接买卖股票和证券投资紧急,或者向他人提出买卖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建议
(三)买卖或者借他人名义持有,买卖其直接业务管辖范围内的上市公司的股票;
(四)借用本单位的公款,或者借用管理和服务对象的资金,或者借用主管范围内的下属单位和个人的资金,或者借用其他与行使职权有关系的单位和个人的资金,购买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
(五)以单位名义集资买卖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
(七)其他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
同时还规定了几类人员不得买卖股票:(1)上市公司的主管部门以及上市公司的国有控股单位的主管部门中掌握内幕信息的人员及其父母、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准买卖上述主管部门所管理的上市公司的股票。(2)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及其派出机构、证券交易所和期货交易所的工作人员及其父母、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准买卖股票。(3)本人的父母、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在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任职的,或者在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授予证券期货从业资格的会计(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咨询机构、资产评估机构、资信评估机构任职的,该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不得买卖与上述机构有业务关系的上市公司的股票。(4)掌握内幕信息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离开岗位三个月内,继续受本规定的约束。由于新任职务而掌握内幕信息的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任职期已持有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必须在任职后一个月内作出处理,不得继续持有。
第一款第(四)项规定的是违反有关规定从事有偿中介活动的行为。
有的党员干部虽未直接经商办企业,但利用职权和工作之便,从事有偿中介活动,居间牟利。这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影响党员干部秉公办事、秉公执法,诱发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应当予以党纪责任追究。
第一款第(五)项规定的违反有关规定在国(境)外注册公司或者投资入股的行为。
“在国(境)外注册公司或者有资入股,”主要是指在国(境)外经办商业或者其他企业、从事商业或者其他经营活动等。本项所称“在国(境)外投资入股”,一般是指在国(境)外以个人入股的形式经办企业、从事商业或者其他经营活动等。某些掌握一定职权的党员领导干部,为了规避党和国家关于禁止党员领导干部经商办企业的规定,到国外去注册公司或者投资入股,以获取个人利益,对此必须予以党纪责任追究。
第一款第(六)项规定的是有其他违反有关规定从事营利活动的行为,这是违反规定从事营利活动的兜底条款。
第二款规定的是党员利用参与企业重组改制、定向增发、兼并投资、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决策过程中或者参与上述环节审批过程中掌握的信息买卖股票的行为,或者党员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通过购买信托产品、基金等方式非正常获利的行为。
这是针对新问题、新情况作出的新规定,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典型违纪案例中总结出来的。
比如,有的长期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进行经商营利活动;有的长期“亦官亦商”,大肆攫取巨额经济利益,违规从事投资经营等活动,特别是利用自己在管理、审批过程中掌握的大量信息(管理信息),买卖股票。如果构成刑法规定的内幕交易罪、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的,适用总则中纪法衔接条款处理。
第三款规定的是党员有违反有关规定在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单位中兼职,或者经批准兼职但获取薪酬、奖金、津贴等额外利益的行为。
党员违反规定兼职,使其可能利用职权或者工作之便,通过兼职化公为私、损公肥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
同时,党员违反规定兼职,参与经营活动,也导致经济组织间的不平等竞争,扰乱经济秩序,妨碍改革和经济建设。
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多年来三令五申禁止党政干部在经济组织中兼职(包括名誉职务);个别经批准兼职的,不得领取任何报酬。
198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清理党和国家机关干部在公司(企业)兼职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对国家机关干部在企业兼职的行为进行清理。1998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的通知》,
2008年4月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印发的《关于退出现职、接近或者达到退休年龄的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有关问题的意见》等规定对党政领导干部在社会团体和企业兼职问题作了明确规定。
这里所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包括各种类型的企业(公司)、事业单位、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社会团体等。本行为中所称的“兼职,或者经批准兼职但获取薪酬、奖金、津贴等额外利益”,主要是指党员未经批准在各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兼职(包括名誉职务)的,以及经批准兼职但违反规定领取报酬的。
这里所说的“额外利益”,一般包括顾问费、咨询费等各种名目的酬金。